kepu1126 发表于 2019-11-29 10:08:22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

    对公众舆论的研究不仅是重要的传播学议题,也是心理学与社会学议题。社交媒体时代,社会话语的结构被颠覆;信息以无比丰盈和多面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社交载体,搜索平台、通讯平台、问答社区、视频直播平台,都成为公共事件讨论即舆论产生的主要语境。同时人们接受信息和思考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近年来,网络与媒体对“键盘侠”群体的批驳引申出了舆论审判这一重要议题,即公众在事件讨论中常用情绪的宣泄代替事实、试图影响法律和制度进程。其产生的恶劣后果包括谣言、暴力以及越来越频现的舆论反转等。在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期刊中,有论文结合社会心理学视角,借助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等社会事件为案例,探讨舆论审判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后真相”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热词,用于代表情感与个人信念超越事实的倾向,引发学界关注。“后真相”的“后”表明了真相的次要地位,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基于偏好和情绪立场的选择先于传播过程。舆论审判现象是后真相时代的具体表征,通过将其置于这一时代背景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对公众情绪和真相的探讨。

    舆论审判缘起于媒体审判,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批评监督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新内涵,往往呈现出与法制相分离的特征。通过舆论审判的形式,社交媒体卷入并干扰事件发展的进程。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悲剧性的结果震惊社会,因此在黑匣子曝光前,仅因一张女轿车司机穿着高跟鞋在路边的照片,就使得网络舆论将其指责为凶手,不仅在网络中更在实际生活中对其造成了伤害。而当真相曝光该司机其实为受害者后,舆论迅速反转,将矛头重新指向干扰司机的女乘客、甚至指向其他乘客,而之前网络暴力的恶性后果却无人问津。

    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出,“舆论审判”的危险之处在于,审判的力量是集体的强大力量,但审判错误的后果却无人买单。无论是舆论产生的速度还是公众焦点转移的速度,都远远超过真相产生的速度,因此舆论反转间产生了众多的附带伤害,这其中众多自媒体甚至传统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已经成为了现象性的恶习。

    笔者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发现“键盘侠”现象是公众心理、群体影响、社交媒体传播特征等个人、社会力量交织的结果。公众对事件进行评判时会受到自我展示等个人动机的影响,并存在验证性偏差;社交媒体传播速度与事实挖掘之间的时间差是滋生谣言的温床;而社交媒体上的去个体化特征和群体极化效应则导致舆论朝着偏激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审判。因而应划清舆论与司法程序之间的界限,利用社会事件进行普法宣传;加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创造对话、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引导舆论关怀替代舆论审判,疏解公众情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